参考消息特稿|“黄河对话尼罗河” :中埃文明在孔子诞生地跨越时空的交响

Connor 欧意中国官网 2025-07-17 2 0

【原标题】“黄河对话尼罗河”:中埃文明在孔子诞生地跨时空交响

文/本报记者 张熠柠 陈向阳 张武岳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中阿卫视前驻华首席记者馨玥,因一口流利的汉语和一身埃及特色鲜明的装束,成为焦点人物之一。

7月10日上午,在尼山论坛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上,馨玥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发问:“中埃两国如何通过文化遗存保护和考古方面的合作,激活大河文明的现代价值?”对面的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用阿拉伯语侃侃作答。

这一场景让人联想到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一句名言:“如果你和对方说他能听懂的语言,走进的是他的脑海;如果你和对方说他自己的语言,走进的是他的心灵。”这场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正是中国和埃及走进对方心灵的一次交流。

2026年是中国与埃及建交7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尼山论坛首设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正当其时。此次对话会吸引了中埃两国文化、学术及外交领域近90位嘉宾。据中共山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介绍,这也是尼山论坛历史上首场中国与阿拉伯文明主题的平行论坛。

“本次对话会选址孔子诞生地,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山东曲阜尼山,是在以大河为纽带,搭建一座连接亚非文明、贯通古今智慧的对话桥梁。”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李红说。

参考消息特稿|“黄河对话尼罗河” :中埃文明在孔子诞生地跨越时空的交响

7月10日,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在曲阜尼山举行。(张熠柠 摄)

中国和埃及不仅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都是大河文明的代表。与会中外学者都注意到,中埃有许多共通的文化基因。北京语言大学的罗林教授和埃及文化部对外关系司国际组织处处长雅克琳娜·福阿德均提到,中国和埃及都将宇宙视为融合、整体的系统,双方“天人合一”的观念惊人一致。山东大学的张岚教授和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布都强调,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与古埃及“玛亚特”(真理、公正、秩序)理念在追求社会和谐、道德规范上深刻相通。

相通的文化基底带来了共同的文明使命。卢克索博物馆馆长阿拉·埃尔·门沙维说:“我们两个文化都跟水有关,跟河道有关。我们都积累了深厚底蕴,现在都有文明使命,可以用很多科技手段保护文明。”在他看来,专业合作也是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门沙维介绍,中埃两国已经在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方面开展多项合作。埃及希望在文物高科技保护、虚拟展览和实景模拟等方面借鉴中国经验,让埃及文物“活起来”。

展开全文

在人文交流方面,卢克索大学的哈桑·雷法特博士提出一条新路径:文化旅游。双方可以共同定制文旅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探索对方国家的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我们也有机会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传统和习俗。”

中埃合作不仅关乎传承既往,也在于开创未来。山东大学教授常东风注意到,埃及提出的2030可持续发展愿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作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埃及共同担负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她建议,中埃可以携手搭建绿色技术核心研发、绿色人才联合培养、绿色投融资及市场机制建设合作三大长效平台,助力构建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

对话会上,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副教授本杰明·罗伯茨的举例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的小米培育和埃及的称重系统都是小创新,但都带来大改变。“以小见大,这也是两个文明为人类贡献的宝贵财富。”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教授道出了对话会的现实意义:“对话必须超越单纯的学术层面,走向更深的现实维度。我们要通过文明对话寻找经济合作、社会治理、教育创新的共通智慧,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文化方案。”

对话会最后发布了《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黄河与尼罗河文明合作倡议》,呼吁“深化文明互学互鉴,共绘和合共生新图景”“强化考古文博合作,共启文化交流新旅程”“拓展人文经济纽带,共筑命运休戚与共新未来”。黄河与尼罗河激荡出的和声,已从尼山发出,势必在全球激发回响。

参考消息特稿|“黄河对话尼罗河” :中埃文明在孔子诞生地跨越时空的交响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7月17日第7版

编辑 周晨

评论